本文转自:人民网-北京频道红盘
人民网北京7月2日电 (李世奇)初夏时节,门头沟区雁翅镇苇子水村的香椿酱加工车间进入生产旺季。十几平方米的操作间里,灌装、贴标、装箱一气呵成,一批批打包好的香椿酱即将发往城区的超市。
苇子水村有着600多年种植历史,其所产的红头香椿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,年产量约3万斤。但长期以来,村里一直以销售香椿鲜品为主,保质期短、附加值低红盘,市场拓展有限,农户收入增长也因此受阻。
为解决这一难题,村“两委”牵头整合村里闲置房屋改建厂房,建设标准化食品加工车间,2024年注册成立北京雁翅小优椿杏科技有限公司,产品聚焦香椿酱、杏仁粥等地方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。
项目启动后,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驻村的科技小院合作,对传统腌制方法进行技术改良,建立了低盐、低温杀菌的标准工艺流程,保质期更是从原来的数天大幅延长至12个月。区农业农村局牵头,联合市场监管、经信等多个部门的协同推进,苇子水村香椿加工厂顺利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认证,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。“去年,我们的产品一上市很快就卖完了,今年有不少人提前打电话来想要预定。”苇子水村党支部书记高彦辉说。
如果说苇子水村通过农产品延伸拓展市场空间红盘,那么王平镇韭园村则是在文化资源中寻找发展动能。
在村委会大院旁,新建的元曲习研所迎来一批城区学生。展厅通过数字展陈与复原场景,完整呈现了元曲与昆曲的历史渊源。
围绕马致远相关文化资源,韭园村逐步打通“看、学、住、吃”各环节,形成了由元曲习研所、古道步道、采摘园、非遗工坊等场景构成的体验动线,村里将住宿、文创、农产品打包推进,逐步建立起结构清晰、协同发展的文旅产业路径。
不止苇子水和韭园两个村庄,近年来,门头沟区围绕“诗画乡村”建设目标,支持引导各镇村围绕自身优势资源,因地制宜摸索出适合本地的发展方式。 2025年初,评选推出首批15个“诗画乡村”示范村。截至2024年底,门头沟区首批示范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833万元,同比增长23.8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014元。
“下一步,门头沟区将持续坚持‘一村一策’的发展理念,让更多村庄找到适合自己的‘诗画乡村’发展道路,让村民都能在好风景里过上好日子。”门头沟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。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